banner
wling

wling

bilibili

社交刪檔的黑色筆記

前陣子,我在 QQ 上做了一次 “大掃除”—— 刪除了很多所謂的 “好友”。之所以說是 “好友”,其實他們更像是名單裡的陌生人。我清理好友列表,就像清理房間角落裡落滿灰塵的雜物,把那些形同虛設的聯繫方式一一丟棄。他們中的大多數只是曾經在數不清的某個場合加的好友,此後卻永遠只有空洞。他們就安靜地躺在好友列表裡,占據著位置,像一件件我捨不得扔又毫無用處的舊物,看著甚至有些特別礙眼。打開 QQ,看到這些 “好友”,其實心裡並沒有踏實的感覺,那些名字對我而言非常的陌生,我確信我對他們來說也是如此,既然彼此不曾走近,又何必在列表裡彼此占位。

我也退掉了很多 QQ 群,這靈感來自最近聽到影視颶風的 TIM 說的一句話:“在當下快節奏的社會,我們真的需要知道那麼多嗎?” 讓我想到這些群對我來說真的有用嗎?無窮無盡的聊天、爭執、沒情商的逆天言論…… 刷得人心煩意亂。我真的沒必要被那麼多無關緊要的消息填滿生活...... QQ 列表又短了許多,清爽了不少不是嗎?

我一直都有些許的社交焦慮和社恐,反感那些陌生人突然加我好友,心裡抗拒這種毫無來由的好友申請 —— 對方既不是朋友,也沒什麼正式的事找我,只是平白無故占據著我的好友列表。我常在通過了別人的好友申請後就陷入懊悔:我並不真的想與他們建立聯繫,社交對我來說有時候就是一道難題,陌生人突然闖入我的世界,反而讓我無所適從,甚至有點反感,我不喜歡那種被迫寒暄客套的感覺,因為我清楚我們並不會成為真正的朋友。

前不久我和一個挺熟識的網友一起玩一個 Minecraft 伺服器。當時伺服器裡只剩我們兩個人,我們有一搭沒一搭地閒聊著。他忽然感慨地說:“我把 QQ 刪了,終於不用再像個病嬌一樣去關注 QQ 上的任何動靜了。” 聽到這句話時,我愣了一下,我太明白那種感覺了:總是時不時點開 QQ,病態的看看有沒有人給我發消息,有沒有新的群消息,仿佛自己在期待什麼,又好像只是習慣性地刷存在感。那位朋友說自己刪了 QQ,不再病態執著地盯著 QQ 看,我心裡十分羨慕。這種對社交的執念,就像一種上癮,明知大部分時候什麼也不會發生,卻還是控制不住地一次次打開手機,就為了看那孤零零的 “0 條新消息”......

我一直以來的心態其實挺矛盾的:一方面,我總感覺孤獨,渴望能有朋友陪伴,有更多的社交互動;但另一方面,我又對泛泛之交的寒暄和無效社交感到厭倦和反感。我渴望連接,卻又總是抗拒過度的聯繫,這像是一個諷刺的悖論。每當我極度孤獨的時候,我又迫切的希望有人能找我聊天,仿佛那樣就能證明我還活著。然而真的有人(尤其是不怎麼熟的人)跑來跟我搭話時,我的警惕和疲憊又上來了 —— 我想躲開,或者結束對話。心裡仿佛同時住著兩個我:一個害怕被孤獨吞噬,另一個害怕被社交淹沒。這樣的拉扯讓我難繃,我知道為什麼我需要刪掉那些人來給自己減負了,情感的鐘擺在渴望交流和害怕社交之間來回搖擺,讓我自己都摸不清想要什麼。刪除那些無關的聯繫人,起碼在情緒糟糕的時候,可以少一點應付的負擔;而當我渴望交流的時候,面對空蕩蕩的好友列表,又不得不接受一個現實:他們從來都不需要我,而我卻總在渴望有人能懂我。

從那次以後,我開始明白一個道理:與其讓一堆泛泛之交的虛情假意填滿生活,不如認真經營幾段真摯的關係,哪怕它們少得可憐,但社交的質量遠比數量更重要,這簡單的道理我現在才真正體會到。我一直害怕孤獨,卻一直拒絕將就。那些不願將就的瞬間造就了現在的我:好友列表乾乾淨淨,身邊圍繞的人本來就很少。

image

但其實最遺憾的是失去的永遠不是那些 “雞肋”,而是再也回不來的曾經。

此文由 Mix Space 同步更新至 xLog 原始鏈接為 https://ling.crashvibe.cn/notes/18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